全区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开展以来,秦州区天水镇坚持以“1331”环境卫生长效化治理模式为抓手,全面推进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,镇容村貌大幅改善,人居环境明显提升。

强化宣传,广泛动员,每月开展1次集中整治活动
坚持把集中宣传整治作为全域无垃圾创建的关键环节,将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确定为“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”,通过召开群众大会、广播会等多种宣传形式,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,组织动员全体村民参与环境卫生集中整治。目前,全镇已累计召开群众大会60余场(次),入户发放环境卫生倡议书等宣传资料5000余份,签定环境卫生承诺书3000余份,各村播放音频资料60余次,制作各类宣传版面120多个。同时,不断创建载体,推行“基层党建+全域无垃圾”模式,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“全域无垃圾,党员在行动”活动,选择全镇党员人数较多、党支部作用发挥较好、基层党建工作较实、党员积极性较高的天水、焦李、双闫、铁堂峡、石徐、杨家湾、王家庄等7个村支部以及机关党支部,成立了8个“全域无垃圾党员先锋队”,8月28日,举行了授旗仪式。先锋队在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中发挥了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,集中对村道入口、房前屋后、排水沟渠进行了拉网式集中清理,动用铲车、挖掘机等设备50多个台班,清理垃圾280余吨。

强化措施,细化任务,建立了全域无垃圾清扫保洁3个机制
认真落实“四长”(镇长、片长、村长、巷长)负责制,坚持以“五清”为着力点,以“八无”为工作目标,按照“管理标准化、队伍专业化、机制常态化”的要求,成立了天水镇环卫所,由镇人大主席任所长,抽调工作能力强、业务素质较好的7名同志为成员,统筹督导全镇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,着力构建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、全面覆盖的村级环境卫生管理机制。一是在中心镇区实行专业队伍清扫保洁,参照城市环境卫生作业标准,成立了一支由10人组成的保洁队伍,并实行“定人员、定区域、定标准、定报酬,落实责任、落实奖惩”的“四定两落实”的工作机制,推行“一扫两保”的保洁方式,早上7点前一大扫,上午、下午分两班保洁。二是在偏远村按照每村不少于1人的标准,从村上享受低保人员中选聘保洁员,实行村聘村用、镇村共同管理,每2天对村内巷道清扫保洁一次。三是推行房前屋后责任包干制,村上与户里签订承诺书,农户各自负责责任区卫生,定期不定期由村上检查,对不达标的在公开栏亮牌公示。同时,深入开展创建整洁文明示范村、美丽庭院、星级文明户活动,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全域无垃圾创建,争做文明事,争当文明人。

完善措施,补齐短板,推行全域无垃圾收运3种方式
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方式,一是针对中心镇区人口密度大、人流量集中的实际,对镇区230家门店、8家企事业单位,推行小型密闭式垃圾收集车上门服务,每天早晚两次上门收集。参照城市沿街门店垃圾收费标准,正在探索垃圾上门收集有偿服务模式。同时,实行垃圾收集“五分法”,推行“三筐两桶”,有效提高了垃圾收集减量化和资源利用无害化。二是针对川区的11个村,推行“户分类、村收集”的垃圾收运方式,由村上设置垃圾桶(池)、农户集中投放,村上集中清理,统一运送到平南镇处关沟垃圾处理场填埋处理。目前,川区各村已设置垃圾池35个,基本上达到了“户日清、村周运”的标准。同时,采取垃圾收集“四分法”,按照可回收垃圾、可堆肥垃圾、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收集的方式,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源头减量。三是针对偏远的14个村,由村上自建垃圾收集点,选择热爱农村公益事业、责任心强的农户1至2人,作为本村垃圾清运员,为其购置农用三轮车一辆,既用于农业生产,又用于垃圾清运,村上按照“就近、就地处理”的方式,选择旱沟一处,作为本村固定的垃圾处理点进行集中处理。截至目前,全镇共配备小型垃圾桶500个,240升垃圾桶50个,手推车30辆,保证了垃圾的日产日清和有效处理。

靠实责任,强化考评,完善了全域无垃圾监督考评的1套办法
坚持将全域无垃圾的任务落实列入年度综合考核,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地考评办法。一是建立了镇、村、组三级联席会议机制,确定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,通报当月考核结果,督促整改落实,研究解决创建工作的困难和问题。二是建立了“日督查、月通报、季评比”机制,每天由环卫所督促检查各村任务落实情况,对落实不力的村,发放整改通知书,限期整改;每月出一期督查通报,并进行排名;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考评,对连续3次排名靠后的村,取消年底综合考核先进村的资格。三是建立了全域无垃圾与“河长制”分级负责、责任共担的机制,将全域无垃圾与“河长制”有机结合,同步推进,同步落实,积极推行每月一次的镇村两级徒步巡查和现场办公制度,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能。四是建立了村容整洁文明示范村、美丽庭院和星级文明户评选奖励办法,引导村民自我约束,自我管理,以家庭文明促进乡风文明,推动全域无垃圾深入开展。